继OceanBase刷新TPC-C纪录之后,近日,阿里云一篇《不服OceanBase跑分?今天起可到阿里云上一战》的文章,再度引发关注。
文章标题很直接,不服来战,凸显对OceanBase的自信,强调不嘴炮,技术人废话不多说,直接跑分见实力。
10月24日,阿里云推出国内首个云端数据库测试平台,直接在阿里云上提供与OceanBase打榜时完全一致的云资源环境,全球任意数据库厂商均可申请报名,以云端跑分这样的硬核方式与其他数据库一较高下。
据笔者了解,该平台包含ECS计算资源和测试相关工具,既有产品,也有OceanBase测试打榜的经验。
阿里云官方称,此次推出公开的测试平台,一方面为大量国产数据库提供一个低门槛的测试环境。另一方面,也相当于搭建一个公平透明的擂台。
但在笔者看来,这背后远不止于此。
传统数据库防线被云厂商撕裂
传统数据库一方面因为其价格高昂,动辄数十万成本让普通企业难以承受,原厂工程师售后成本还需另算;另一方面是因为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产生海量数据,要求数据库有更高的扩展性,但传统数据库扩容极慢。
更为重要的是,企业上云意愿剧增已达84%,随着企业越来越习惯采用云上的IT架构,线下数据库这一可以称为“古老”的操作手段并不能提供匹配的功能。
据统计,国内有70%的新型企业都因数据挑战而对业务产生了影响,例如,在业务高峰期间,流量可能是几个数量级的增长,这种高并发场景很容易触碰到传统数据库的天花板。
10月16日,AWS宣布去O,将7500个Oracle中的75PB内部数据全部迁移到AWS数据库服务;包括DynamoDB,Aurora,RDS和Redshift引发关注。
在AWS不遗余力的宣传下,不外乎向外界透露2个信号,一,去O是可行的,并且AWS去O经验可复制;二、为其自研数据库背书,AWS正是用其自研数据库完成对O的替换。
而在中国,阿里巴巴比AWS更早完成去O,从2009年11月,王坚决策启动阿里“去IOE”工程,2013年,淘宝下线了最后一个Oracle数据库,2017年,OceanBase承担支付宝交易100%、支付100%、账务100%流量,“去O”大功告成!阿里用了8年时间。
无论是亚马逊AWS,还是阿里云,都有很多共性,都是云计算领域的头部玩家,都具备替换传统数据库的成功经验,都可以将自己的经验再转换为云上技术对外输出。
据Gartner 预测,到2023年,全球3/4的数据库都会跑在云上。在Gartner发布的2018年数据库魔力象限中,AWS和阿里云双双入选。
毫无疑问,数据库上云是大趋势,云厂商正在撕裂传统数据库固若金汤的防线,而接下来,就是对传统数据库市场份额的争夺。
全球及中国数据库市场有多大
数据来源:Gartner:Market Share:Enterprise Infrastructure Software,Worldwide
Gartner数据显示,全球关系型数据库市场2019年达到415亿美元,2020年预计会达到459亿美元,而中国关系型数据库市场2019达到17.2亿美元,2020年预计会达到20.7亿美元。
Gartner指出,关系型数据库占数据库80%以上的市场;可以推测出,2019年,全球数据库市场规模在510亿美元左右,2020年预计为564亿美元,而中国数据库市场规模在21.1亿美元左右,2020年预计为25.5亿美元左右。
有业内专业人士判断,随着中国知识产权保护走强,国内数据库市场预计将在5年内逐渐达到75亿美元以上(约525亿人民币)的规模水平。
众所周知的数据,国产数据库只占到国内数据库市场5%不到的份额,95%以上的份额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
而贸易战,Oracle委内瑞拉事件,让越来越多的人认清现实,放弃了幻想,在国内,无论是巨头企业还是新兴企业都开始纷纷抢滩登陆数据库市场,这就是为什么,国内数据库领域如此之火的根本原因。
数据库之战背后的原因
数据库之争,不仅是事关数据库市场份额,也不仅仅是因为数据库服务高额利润,更关键的是因为数据库是企业软件核心。
企业新业务上云并非难事,但原有数据库的迁移却有可能成为第一块绊脚石。举例来说,企业搭建的传统商业数据库通常承载了ERP、CRM、OA等一系列系统,而数据模型也是基于老系统开发,如果没有与之兼容的云数据库,上云几乎要重写代码。
借助OceanBase打榜事件,阿里云推出云端数据库测试平台,背后的商业逻辑,即数据库是企业的核心软件,但数据库是一个系统,没有强大的硬件基础设施,再强的软件也无法落地,无法满足应用的需求。
云端数据库测试平台能发挥多种作用,对于TPC测试而言,一次测试最少要几百万的硬件费用,阿里云优惠打折,无疑一定会推动ECS销售,但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为与其他国产数据库厂商深入合作搭建桥梁,最大程度丰富完善自身数据库服务,提升竞争力。
云端数据库测试平台意义和空间
此前,笔者就曾经就TPC打榜写过一篇文章《如何理性看待蚂蚁金服OceanBase刷新TPC-C纪录》,谈过自己的看法。
每个国产数据库厂商都试图向客户证明自己的系统性能最好、处理能力最强,但数据库厂商各自的性能测试数据没有足够的说服力。而TPC-C是公认的世界级的数据库测试标准,因此,打榜TPC的意义显而易见。
这就好比,为什么很多企业喜欢引用Gartner数据一样,既然自己无法说服老板和客户时,那就通过引用权威数据或通过权威标准去说服别人。
因此,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打榜的数据库厂商相信会越来越多,因为在国内,金融,电信,政府等行业POC都以TPC-C为性能测试基准,通过TPC-C,意味着拿到了这些企业的准入证明,增加自身的竞争优势的提升。
而过去打榜企业少的原因,除了Oracle等为代表的传统数据库太强之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测试成本太高,要在完整的TPC-C测试中获得一个高分结果,需要高昂的硬件成本,这也是榜单大部分测试主导方是硬件厂商的原因;
阿里云此次推出云端数据库测试平台,肯定不是拍脑袋的决定,一定是做过市场调研的,看准的就是这个机会。
虽然,业内关于OceanBase跑分有一些争议,但不能因此否认其意义。
第一,OceanBase用跑分证明了自己牛逼。
第二,OceanBase证明了用多个廉价的服务器也能达到昂贵高端硬件所能达到的极致性能以及更高的可用性。
第三,OceanBase开创了云端数据库测试先河,并且得到了TPC-C技术委员会的官方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