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典型的行业老炮创业之旅,是老兵的再次出发。

日志易创始人&CEO 陈军

陈军,这位70后创业者。90年代到现在,从思科到谷歌,然后回国加入腾讯、高德,做的工作一直都与日志相关,20多年的行业经验给了他足够的敏感度。2014年高德被阿里收购之际,他与之前的同事创立了日志易,做日志搜索与分析。

在尝试中寻找PMF

一开始陈军就打定主意做中国的Splunk,2003年成立的Splunk是全球第一家上市的大数据公司,其核心产品也是用于日志分析。

接触Splunk是在高德的时候,陈军回忆每天的用户访问量很大,大量的用户日志需要分析,如果赶上周末或者黄金周,本来要上午10点出前一天的分析结果,往往到晚上还没有完成。此时用准实时搜索方式处理日志的Splunk让他眼前一亮,但像很多国外软件产品一样,Splunk贵而且本地化方面尚有不足。

从2013年开始中国大数据市场迎来了发展期,日志搜索与分析的需求也会水涨船高。陈军看到了机会,在2014年高德被阿里收购之际,他和前同事创立了日志易,做日志搜索,多年的行业积累使得产品开发很快,10月份基于Elasticsearch研发的SaaS产品就已经面市。

Elasticsearch是构建在Apache Lucene库之上的开源搜索引擎,日志易在实战中发现了Elasticsearch的不少问题,对Elasticsearch分三个层面进行了优化:一是对底层Lucene做优化;二是对Elasticsearch本身做优化,但为了能够定期与社区版本同步,不做太大架构性改变;三是在Elasticsearch上层调用针对Elasticsearch的问题做优化。

彼时正是中国SaaS元年前夕,SaaS的呼声很高,但是日志易的SaaS产品出来后发现付费客户比较少,2015年初陈军做了调整,转向中大型客户做私有部署,同年签下了平安这样的大客户。

“我们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一切从市场出发,从客户出发。首先是看客户要什么东西,我们去试。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所有东西都先投入,走一小步看看怎么样。然后再走一步,都是一步一步来的。”陈军认为2014年-2015年是公司寻找PMF(产品/市场契合点)的阶段,创业公司在这个阶段只能不断尝试。

在将重心放在私有部署方面后,日志易收获了金融、能源、运营商等方面的客户,但是随着客户的增多,带来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20多年的经验让他深知没有自主知识产权,这些开源产品总有一天会有商用方面的挑战,会被卡脖子,陈军决定自主研发。

相信专注而专业

2018年陈军看到了耗时三年自主研发的搜索引擎Beaver面市落地,不仅性能有大幅度提升,而且事实证明他的预感是对的,如今至少有3家知名的开源数据库(MongoDB、Redis、Neo4j)企业已经开始做了相应的商业化限制。

去年致力于为企业提供企业级的搜索和托管服务的开源软件提供商Elastic在纽交所上市,Elasticsearch便是其核心产品ElasticStack(包括Elasticsearch、Kibana、Beats 和Logstash)之一。今年5月份其一年一度的全球用户大会首次来到中国,这也说明国内市场的火热。

陈军介绍Elasticsearch应用场景比较多,日志易专注于日志分析与搜索。他相信专注的力量,创业公司精力有限,要从专注中寻求专业,尤其是ToB创业者,只有专业,为客户带来价值,才能赢得市场的认可。专注一件事是否可行?陈军觉得30年前已经有了答案,EMC只做存储,与既有服务器又有存储的惠普、IBM等公司竞争,当时华尔街有很多质疑的声音,但EMC的战略是做存储里面最好的,这种专注与追求极致成就了EMC,他相信要将日志搜索与分析做到极致的日志易未来也同样可期。

据悉,现在日志易自主研发的产品已经成为一个日志平台,比较灵活,日志易和第三方开发者在上面开发了100多种针对不同场景不同日志种类的应用,类似于微信的小程序,客户的定制化需求在该平台上通过写SPL脚本(一种类似数据库SQL的搜索处理语言)即可满足,不必像Hadoop一样还要去写程序。

陈军曾经在不同场合毫不避讳地说要做中国的Splunk,这次采访他强调如今日志易与Splunk之间有了一些不同,比如有的客户对权限管理的需求非常细,在这方面以及本地化方面日志易更有优势。国内客户更希望易用性,希望厂商可以提供一个现成的交钥匙解决方案。美国的客户是自己愿意去尝试,更加DIY。

现在日志易拥有包括金融、运营商、能源、航空、制造业等行业的300多家中大型企业客户,比如平安、招商银行、中移动、国家电网、北京首都机场、中车等赫然在列。

未来智能化是发展方向,2017年日志易组建了AI团队做相关布局,打造智能日志中心,可以实现异常检测、根因分析、智能告警等智能运维功能。

陈军介绍经过前期的寻找PMF,之后的自主研发发力,获得客户认可的日志易现在已经走到成长期,18年发布了英文版,正在尝试出海,将从金融、运营商、能源等优势行业开始,向着东南亚、一带一路、中东等海外市场进击。

他认为5G、物联网的发展使得更多的数据被采集,这些都是行业的利好。去年走到B轮后,团队的管理和公司文化也迎来新的挑战,这位老兵明白正如一本书写的,接下来的日子大概率会是《创业维艰》,“我的定位就是CEO,公司的掌舵人,就是船长。”

作为船长,他要带着现在100多人的团队不断尝试,驶向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远方。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