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会抢走你的工作吗?没那么容易,上帝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往往会打开一扇窗。从古至今新技术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一些旧职业的消失,但同时也会有更多新的职业涌现出来。比较近的互联网革命,新的业态出现,类似程序员这样的新职业会随着市场的需求出现,AI也一样,一代新人换旧人而已。AI会代替老师吗?“那更不可能了。”一位做教育产品的高层说。
历经60余载浮沉AI终于在第三次浪潮中大放光彩,它不只听上去高大上,也会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
AI与人类协作共创价值
Gartner研究指出,到2021年,全球企业将通过人工智能创造2.9万亿美元的商业价值。
然而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争议,比如通过算法精准推荐所带来的偏见与信息茧房问题,霍金也曾多次说AI威胁论和恶魔论,近几年也盛传AI会取代人类的工作等等,它可谓一半是魔鬼一半是天使。
Gartner研究副总裁Svetlana Sicular表示,未来的工作不会被AI代替,企业将会把AI与人类结合起来,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有很多关于人工智能抢走工作的话题,”Sicular说。“实际上,企业最大的利益将来自人与机器的结合,而不是把一切都委托给机器。”
未来几年AI的主要应用之一是在更广泛的流程中实现任务自动化,Sicular指出企业将把许多关键的流程划分为一系列较小的任务,然后看看哪些地方可以从自动化中获益最大,哪些任务需要留给人类来完成。目标不是取代人类,而是使用AI来增强现有的流程。比如AI在图像识别等领域的放射学应用。AI不会取代放射科医生,这种应用实际上可以帮助改善他们的工作流程,更好地整合信息为患者提供更优秀的护理。
对AI持乐观态度的人比较多,一位AI教授接受笔者采访时曾经说过人和机器不能拿来简单的对比,有些东西机器本来就比人强,比如车跑得就是比人快,而在有些方面人肯定比机器强很多,人的联想、跳跃式思维、顿悟等,比如现在我们做无人驾驶比较困难,那是因为在开放的场景、动态变化的场景需要自适应,机器可能永远不如人,不同时刻、不同天气的路况是不一样的,机器反映就会出现问题。如果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没有告诉机器,机器就会无所适从,人就有可能反映过来。现在很多还是在封闭的场景下应用,实际上包括AI在内的系统都是人类为了生产生活的需要去规划设计,现在加上智能两个字感觉很神秘,本质上它也相当于一种产品。对于AI威胁论以及替代人类工作不必太过担忧,AI是人类智能的拓展,将会增强人类的能力。
总体来看标准化流程化的工作可以通过AI来完成,而AI也有自身的局限性。除了在技术层面上的瓶颈外,在市场应用中要考虑成本,在达到一定的阈值之后,通过数据分析获得非常高的准确度通常会异常昂贵。因此,一些公司正在使用AI做初步的基础工作,然后让人类专家完成剩下的工作。
AI的边界在哪里
AI可以说已经无处不在,在安防、客服、智慧城市、支付、翻译等各个领域,在制造业、零售业、医疗等行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两年已经应用到古老的教育行业。
今天是教师节,古人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也被认为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如今AI教育已然成为风口,两千年前“因材施教”的目标能靠AI实现吗?相关从业者认为这太高估AI,现在还是辅助性教学,比如梳理知识点、外语的口语发音检测等,当然智慧教室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也提高了效率,但是未来在感性以及思想方面AI很难有什么建树,教育是培养未来的接班人,效率至上不可取。
而近期一张带有某AI视觉公司LOGO的视频监控图像在社交网络上疯传,为学生的状态打上了各种标签,比如睡觉、阅读、听讲等,AI被用来监视学生的一举一动,正值开学季,引来了多方的质疑,该公司也就此事发表了声明,强调网络盛传的课堂行为分析图片为技术场景化概念演示。该公司在声明中强调自己始终坚持技术向善,教育领域的产品专注于保护孩子在校园的安全。
一时间教育行业AI的应用也被推倒了风口浪尖,技术本无罪,但用AI监视学生的一举一动无疑是教育的一种倒退,甚至有人认为这是教育无能的体现。
一位教育行业的高管认为AI在教育里应用到什么程度还需要更多的讨论,从法律以及伦理方面有给予一定的约束,AI的使用一定要有边界,在关乎未来的教育行业更需谨慎。
AI是一个多学科协作的综合体系,涉及到基础科学、哲学、社会学等方方面面,它承载了很多期望,也受到了很多质疑,没有人质疑它的强大,强大也意味着能够放大人性善的一面也可以放大人性恶的一面,未来怎样发展还要看我们怎样应用,在国内无论是政策支持还是业界对AI发展的投入让我们对技术改变世界有了更多期待, AI在中文里与“爱”是谐音,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