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怀疑BI和AI的融合趋势,但是对于智能的未来还有多远依然见仁见智。而通往未来的路一定是在脚下,把握当前的发展情况至关重要。

日前帆软研究院发布了《商业智能(BI)白皮书1.0》(以下简称《白皮书》),调研了 770 多家企业的 1400 多名从业人员(多为企业 CIO 和业务管理人员),得出了这样的结论:BI 未来最主要的趋势是与AI技术融合,但是目前在中国仍是泡沫。

《白皮书》指出国内企业对于对于BI功比较看重报表能力、移动端、填报录入、管理驾驶舱这几项。对于机器学习、自然语言识别、人工智能这些未来 BI 的功能,企业并不感冒,仅有一成的企业表示关注。这些功能更多地是停留在概念层面,目前仍处于炒作期,实际的使用场景还不多。

帆软研究院认为中国企业的BI 建设在未来 5 年内将仍然以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为主,预计在2025 年左右,BI 将开始迈入智能化阶段。

中外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Gartner站在全球角度的预测2020年增强分析将成为新用户购买BI产品、数据科学和机器学习平台、以及嵌入式分析的主要驱动力,2020年有50%的分析查询会通过搜索、自言语言处理或者语音生成,或者自动生成。

统计难免带有偏差,即使很客观也无法做到绝对的真实,与国内其他BI厂商交流发现AI与BI融合还是有一定的落地,国内另一家BI厂商永洪科技的技术负责人邵文龙认为BI可以作为一个工具使用,但是AI的数据挖掘预测需要有数据的沉淀才能应用起来,而更关键的是让AI的算法与业务更好结合。现在已经有一些落地,比如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设备告警预测帮助企业节省陈本,比如零售行业的销售预测等。不过AI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偶然性较强的场景和样本量不大的场景,通过AI就无法进行准确预测。

AI与BI的融合的确会使BI发展到新的阶段,而这两者都需要数据。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都是企业数字化过程中的一部分,考验着企业的数据意识、数据积淀以及背后数据驱动的组织文化建设。

今年10月BI的国际领导者Tableau联合IDC共同发布了《亚太数据就绪指数(DRI)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调研对来自七个市场(澳大利亚、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印度、日本、新加坡和韩国)的700多家企业的高管进行了数据就绪的关键维度的调查,包括与员工相关的因素(个人和企业)、流程、技术和管理5个维度。

《报告》指出只有20%的企业处于数据就绪领先地位,大多数处于发展中(66%)和落后(14%)领域。中国大陆市场排名第六,企业在管理方面比较薄弱,建议中国企业应优先考虑员工和流程杠杆,并加强治理以确保可持续性。

国内企业数据意识和数据底子虽然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依然处在一个较为初级的阶段,发展非常不均衡,传统企业更为复杂,比如有人说中国工业互联网与国际的差距有点像“原始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差距。”一位传统企业CIO在朋友圈感叹:“差距之大,确实如此!我在传统企业感受很深。”

AI三要素,数据、算力和算法,没有数据的AI不过是空中楼阁,BI何时能走到智能时代,这时间只能靠一步一个脚印去丈量。

Comments are closed.